爱问算命吧
^
饮酒翻译

  东晋 陶渊明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①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见:jian

  ⑦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⑧日夕:傍晚。

  ⑨相与:相伴。

  ⑩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辩,辨识。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心中的深奥!

  赏析: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 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启示,整首诗的韵 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 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 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 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的坦荡和自然!愤世嫉俗、心志高洁的陶渊明,并没有像历史上许多因不满现状、逃避现实的人士一样,归隐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是弃官不弃世。人活在世上,真的能超脱现实,不受时空的`限制吗?陶渊明没有去深究这一点,但他相信,真正的隐居是一种心灵之隐。心若远,即使身居闹市,亦不会为车马之喧哗、人事之繁琐所牵役。大隐隐于市,正是这个道理。真正透悟明了的陶渊明,在喧闹的尘世里执守一方清净,坚信只要心远,就能远离世俗,独享自然的快乐。我由此而想起一句俗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同样的坦荡,同样的不为外物和形式所拘,这种境界,缘于心灵真正的叛依和透悟。

  严羽在《沧浪诗话》的《诗辩》里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传诵千古的佳话,其妙处正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采菊、见南山,普通的景象,却蕴意深远。南山美吗,南山奇吗?见之如何,不见之又如何?此刻的陶渊明,其用意并不在南山本身,他所惊叹的是这南山竟于他浑然不觉中闯了进来,在眼中,在心里。见,非望也,乃无意为之;见,亦非纯粹的看见,乃感受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一座普通的山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旁无杂念,只和大自然息息相通;心无它求,只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南山,只是陶渊明表达其恬淡自如、怡然自得心态的引借。诗言南山,意却在南山之外。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的《含蓄》一篇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于所要表达的意,不着一字,却在所描绘的景物中隐隐的显露出来。这就是意境。陶渊明没有刻意去营造意境,意境也非刻意就能获得的。陶渊明的意境,缘于他真实的内心感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