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算命吧
^
唐代与扫墓有关的诗文 宋代清明上墓的习俗_

导读:古人云:“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知恩图报,是人间最大的善行。知恩报恩的思想,是人类社会最值得提倡的伦理道德思想。我们每年给祖先扫墓,给英烈们扫墓就是为了报恩。那么,唐代与扫墓有关的诗文有哪些呢?宋代清明上墓的习俗去哪看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唐代与扫墓有关的诗文

由于扫墓习俗的盛行,唐代出现了大量与扫墓有关的诗文。除前引诸诗外,《全唐诗》还有颇多,试录几则:

兰陵士女满晴川,郊外纷纷拜古埏。(郭郧《寒食》)

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徐凝《嘉兴寒食》)

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

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

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

坟前呼犬归,不知头似霜。(于《寒食》)

这些都反映了时人寒食扫墓的情景。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更是通过乌啼、鹊噪、人哭等声音以及旷野、纸钱、古墓、春草、棠梨、白杨、暮雨等图景,为我们展现了寒食扫墓的悲凉气氛。

始盛于唐代的寒食清明扫墓习俗,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庄绰《鸡肋编》所载反映了当时寒食清明上坟的情形:

寒食日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冥帛于空中,谓之“擘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馔,携家春游。或寒食日阴雨,及有坟墓异地者,必择良辰,相继而出。以太原本寒食一月,遂谓寒食为一月节。浙西人家就坟多作庵舍,种种备具,至有箫鼓乐器,亦储以待用者。

扫墓以尽思时之敬,也是金朝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如《金史·董师中传》记载:

师中……参知政事,进尚书左丞。……承安四年,表乞致仕,诏赐宅一区,留居京师,以寒食,乞还家上豕,许之,且命赋《寒食还家上冢》诗。

扫墓

又如王寂在《辽东行部志》中说,他于寒食之日行宜民(今辽宁辽阳东北)道中,见“山林间居民携妻孥上冢,往来如织”朱弁被金拘留期间,在《寒食感怀次韵吴英叔》诗中写道:

榆钱何处迎新火,杏粥频年系此心。

又《寒食》云:

纸钱灰入松楸梦,饧粥香随榆柳烟。

麻九畴《清明》云:

村村榆火碧烟新,拜扫归来第四辰。

城里看家多白发,游春总是少年人。

尤值一提的是,五代两宋时期,皇家也已不能免俗。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破散”条对此有所记载:

《五代会要》云:“奉先之道,无寒食野祭之礼。近代庄宗每年寒食出祭,谓之破散。”则今人有破散之语,自后唐庄宗始也。

宋代清明上墓的习俗

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了当时杭州一带从皇家到百姓清明上墓的情景:

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禁中前五日,发宫人车马往绍兴攒宫朝陵。宗室南班,亦分遣诸陵,行朝享礼。向者从人官给紫衫、白绢、三角儿青行缠,今亦遵例支给。至日,亦有车马诣赤山诸攒,并诸宫妃王子坟堂,行享祀礼。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

其实,这种包括皇家在内清明节期间家家上坟祭祖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中华民国成立后,随着皇帝制度的结束,皇家上坟祭祖之事已不存在,但民间依然盛行不衰。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唐代与扫墓有关的诗文,宋代清明上墓的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