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拓展:《天净沙hellip;秋思》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②文章描写的主体是故都之秋,作者为何在开头和结尾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明确
文章通过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③刚才分析的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接下来这个自然段,大家考虑它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议论。
问:那么,作者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插入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理论上深化文章的主题,在于喻理明旨。
小结:散文的特色是形散神不散,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都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明白作者不管写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手法,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十三分钟)
七、延伸拓展(任选一题)
1、这一篇课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散文的这种写法,不可能对郁达夫做全面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通过各种渠道来探讨,写一篇读书笔记。
题目:
我眼中的郁达夫或郁达夫散文研究
2、通过这篇散文的学习,尝试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江中的秋》或《家乡的秋》
(两分钟)
故都的秋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文旨:
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三、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1、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槐树落蕊而知秋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秋蝉残鸣而报秋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枣树秋色之奇观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四、组织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明确: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今日麻将打牌吉位_2025年5月10日麻将财神方位
今日麻将打牌吉位_2025年5月10日麻将财神方位
2025年5月10日92号#95号98号汽油价格最新消息_当日#0号柴油价格
五行穿衣每日指南 五行穿衣2025年5月10日分享
海南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
西藏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
山东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
河南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
云南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
江西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
北京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
贵州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
上海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
甘肃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
河北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
四川2025年05月10日汽油/柴油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