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算命吧
^
离骚教案

  例: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 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 《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案

  【预习指导】

  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