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算命吧
^
呼兰河传读后感

  书可以记事并且记载无限的内容,只要你愿意读就可以知道无数的事情,感受到许多不同的东西,通过阅读《呼兰河传》,我知道了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以及那里的民风民俗,还有一个充满美好的祖父的园子,收获丰富,感受也颇丰。以上就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感想。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7

  一本我从开始读就觉得作者写作没用什么技巧的书,很多句子我觉得就是她心里想便写上去了,就是你乍一看觉得可以更好措辞,回味看又觉得莫名契合,也许下一次看我又会觉得这样用不喜欢。感觉像是想到哪写到哪,经常会脱离原来的轨迹聊到另外一件事上,最终又回过来点题才能醒悟过来寓意。最喜欢的片段是祖母过世时她第一次离开后花园,望着家门外车水马龙的街道,她想的是是不是我以后也可以一个人走很远?

  很多人认为她童年的悲苦造就了她成年后的思想新潮及对旧时礼法的反叛精神。

  我也不知道这个观点是不是太想当然了,悲苦的童年带来的大部分都是唯唯诺诺的顺从,毫无自我意志的臣服。当然我也不能百分百的咬死一定是这样,但至少从她的文字中我看出的是她放大了自己前期的苦难,众所周知她不喜欢祖母是因为祖母曾经用针刺她。但前提是她爱用手戳祖母心仪的窗户纸,一个不够还要戳上一整排。所以即使之后祖母给她糖、猪腰、川贝吃,纵容她把家里库房里的陈年旧物一件件翻出来把把玩到坏掉,可她还是不喜欢祖母。

  她并不是一个容易被讨好满足的孩子。

  对于祖父的爱,更多是因为这个老人对她的溺爱吧。街上泥坑淹死的小猪仔、鸭子,总是会拿回来裹黄泥烤给她先吃。别光是吃肉,裹点盐粒,再裹点韭菜花,要不容易腻。祖父时时刻刻盯着她,怕她吃不够,又怕她吃撑了。以至于在不相信鸭子不掉进泥坑也能吃的年纪,就明白了鸭肉比猪肉好吃,不那么肥。

  祖母过世后她更是每日跟着祖父,彼时祖父给她读诗,从清晨要一直拖沓半晌,米粥不愿意喝,要祖父掰回苞米让厨子烤来吃,烤制过程中喝了两碗米粥,苞米倒是吃了两口就喂了大黄狗。

  所以我并不认为她的童年很悲惨,也并不认为她只得到了来自祖父一丝丝的爱。只能说,比起祖父对她全神贯注的爱,其他人对她太漠视,太束缚。

  甚至觉得文章中,她的行为和她的文字是不一样的。她的文字显得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故事里那个小女孩与她相距甚远。童年时的她其实是天真活泼的,更因为天生聪慧所以能敏锐地发现祖父对自己的疼爱以至于提出很多要求。那些感悟仿佛更像是气息奄奄时的回溯感悟,是因为祖父离世后的反思与蜕变。

  她的文字中无数次提到悲苦和悲凉,所以武断地表示她并不苦那就是我无知了。但我并不认为她的苦是来自于幼时生活,更多应该是来自于天生的敏感--所以对于所处时代的痛苦感知更加深刻。

  对于盂兰盆节的放河灯,她看到的是尽头的苍凉。热闹的院子,她看到的是人群吵闹声后的默默不语。第一次面对车水马龙的街道,她想的是今后是不是会一个人去更远的地方。咿咿呀呀的戏台,唱得不入流的戏词,着实要问起来,却是不知所答了。

  我曾经写过一段话:小镇里平日战战兢兢的女教师厌倦了家乡的生活,决心搭上凌晨的火车去往寒冷无垠的北方一座无人识她的城市重新生活。车厢里零星的乘客中有一人一直执着地与她攀谈,不知如何拒绝的她绞尽脑汁也无法拒绝,突然心生绝望。这个乘客的存在让她意识到那座陌生的城市毫无意义,懦弱和善良将永远禁锢住她的自由。

  这段话九分适应萧红,为什么是九分呢,因为她多了一分叛逆。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她其实还是想逃脱的,她想离开香港去新加坡,不仅仅是害怕香港遭到战火波及,更多的是因为她在香港也十分孤独,期望去到新加坡能够重新开始,草草结束她的人生于她是不甘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Alice的故事,就是那只频率和其他鲸鱼不一样的灰鲸。这就是我的答案,我觉得,即使去了新加坡她也不会解脱,因为活在那个时代,对于她来说自由早已被禁锢,悲哀无人倾听。

  关于团圆姑娘,那是另一个故事,一个邪灵狂欢的故事,只是我暂时不想再说了,太困了。关于她的那些爱情,我也不想说,男人在这样一个故事里出现的意义不大,有的人天生悲伤孤单!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8

  没有打五颗星是因为,这本书读着蛮沉重的。n说文采吧,几乎没有。因为通篇作者的用词都特别朴实无华,就是像聊天拉家常一样的叙述,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文字真的特别平淡,没有什么修饰和华丽词藻。但是读来就是觉得特别悲凉。充满了讽刺和拷问,人心也特别受到震动。n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但是某些场景,某些社会现状,我们还是能有感触的。比如文中讲述的迷信场景。我们小时候也有遇到过一些封建迷信。比如孩子生病了,就觉得是不是有小鬼上身了?然后治疗的偏方就是在床底下竖起一个鸡蛋。总之也听闻过一些情况。但是没有作者描写的那样恐怖,因为活生生弄死了人命。这是很残酷的。n文中的小团圆媳妇,真的让人觉得很揪心。一个活蹦乱跳开朗活泼的小女孩,十二三岁,花样年华。但是不幸的成为了童养媳。然后开始了她的悲惨命运。不想重复讲述,只是觉得无可奈何的悲痛。我作为看客,是觉得很残忍的,很无力。然后只有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样恐怖可怕无知又愚昧的社会。n看这样的文章,会心生悲凉,又会特别庆幸。文中提到的两个让人感觉温暖的人物,一个是作者写的祖父,还有一个就是拉磨的冯歪嘴子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刻画任何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是日常琐事中的简短交流中,透露出这个人物的特征。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还有那样温情的人存在。只是这份温情,在整体的冷漠无知中,显得特别微不足道。n文中有一段火烧云的描写,应该算是整篇文章中比较有色彩的描写了。然后跟随作者一起感受她那充满童趣的童年生活,也是让人怀念和回味的。到了后面的文风,就开始显得有些刺伤人心了。特别对于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叙述,想来女性读者读完会更有感触吧。n男女平等,或者是人权的提升,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也比以前的社会要进步很多。所以看完这样沉重的书,不应该沉溺在那样无助的情绪里。还是要反思目前的现实生活。如果可以,我们不要做一个冷漠无情的人,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个自尊自强的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要学习,成长进步,摆脱落后和愚昧。活着,在什么年代都是一件难事,但是我们总有活着的责任和义务,然后还有梦想和存在的意义。所以,努力的去生活吧,就像不曾受到伤害过一样。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9
相关阅读